我们,不忘使命,为辽宁振兴添砖加瓦 开启新时代伟大航程 学习贯彻十九大征文 党建研究中心赴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慰问 关于开展“盛京杯”我为党旗争辉征文活动的通知 关于召开“新时期党的建设、理论宣传及企业 关于召开“新时期党建工作研讨会”的通知
今天是:2025-05-02 星期五  
>
真相,才是谣言的终结者
来源:辽宁党建网 党建评论 阅读量:2555 发布时间:2017-07-12 14:07
会员登录
  • 用户名:
  • 密码:
登录
新用户注册
近日,一则“河南小学生被副校长强奸,警察不立案”的新闻备受舆论关注。虽然当地警方“火速辟谣”,但其过于简单的情况通报进一步引发网民质疑。(7月10日中国青年年报)
真相到底是什么?7月10日,中青在线披露了该案的最新进展:涉事女学生姑姑何争先(化名)称,在医院检查后得知,孩子何佳佳(化名)的处女膜“未见明显裂伤”;何佳佳也向记者表示,“(强奸)的数字是我随便编的”,觉得“对不起老师们”。对此,有网友无奈地感慨,造谣者“真是又可怜又可恨”!
其实,剧情发生如此反转,应该说也在意料之中。毕竟,针对这条“血泪控诉”微博,西华县公安局已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过情况通报,称网民“白衣天使茉莉花”制造炒作噱头、吸引网民眼球,扰乱网络公关安全秩序。尴尬的是,一些网民宁愿相信“女童被强奸”的论调,也不相信当地警方的辟谣。而这,正是该案最值得反思之处。
网民信谣不信官,究其原因,问题主要出在当地警方的通报上。从通报的时间看,微博爆料到警方辟谣只有短短6个小时,快速反应反而给网民留下了舆情公关的错觉。从通报的内容看,寥寥几行由于缺乏事实和细节,简单回应同样给网民造成了没有诚意的误判。在真相处于缺席的状态下,警方的火速辟谣又怎么能令网民信服。
近些年,涉及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的谣言频发,常常吸引大量网友围观。此时,官方采取视而不见的“鸵鸟战术”当然不对,但陷入“急于扑火”的时效误区同样不行。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,如此辟谣非但得不到网民认可,甚至会诱发舆论“次生灾害”。西华县公安局官微通报迅速点燃了舆论的怒火,就是一个现实例证。
如今,随着自媒体的高度普及和广泛应用,谣言传播也变得更快更广。如何辟谣,确实是一门考验智慧的技术活。在公众媒介素养和谣言鉴别能力既定的情况下,官方应对热点舆情,也当遵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。针对公众关切,及时公布既有的真相、细节和证据。一切用事实说话,从而最大限度地挤压谣言的滋生空间。
值得一提的是,互联网虽然是虚拟世界,但并非法外之地。在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,政府部门不能一味地疲于辟谣,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主动出击。问题小而姑息,违者众而放任,让造谣者付出代价,让传谣者受到惩罚,以此倒逼广大网民对自己的言行负责。
 
作者:武西奇
| 人民网 | 新华网 | 央视网 |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| 求是网 | 学习强国 | 中组织部12380举报网站 | 辽宁纪检监察网 | 北国网 | 北京组工网 | 上海基层党建网 | 长白山先锋网 | 龙江先锋网 | 数字平台 |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工作人员
辽ICP备2021003851号-2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803
地址:沈阳市和平区南五马路228号(辽宁党刊大厦)电话:024-23128410 Email:lndangjian@126.com
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-2025 辽宁党建网 All Rights Reserved